專
  欄
  價值傳播力從哪裡來
  □ 梅明蕾
  美國副總統拜登日前訪華,肩負重任,要辦的大事不少,世界各大媒體都睜大眼睛。而我則註意到他的一件小事,即在駐華使館簽證處,面對申請簽證的中國民眾的一番話。
  那番話大體如是:美國歡迎創新人才,而在自由的空氣中才能創新,在挑戰中才能實現創新,他呼籲中國民眾要勇於挑戰。3個月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問他,令美國人世代能夠重新創造的力量和因素是什麼,並將之比喻為美國的“黑盒子”。拜登說,“黑盒子”裡面有兩個內容。一是自從美國建國以來,不斷有新移民和新想法涌入,不斷為美國註入新的活力;二是美國孩子對現狀提出質疑會受到獎賞,而不會是懲罰。
  如果硬要對拜登此番講話下一個定義,最恰當者乃是“價值傳播”。創新、自由、挑戰、置疑、活力等等,這些耳熟能詳的關鍵詞無不代表著美國的核心價值。
  美國的硬實力不用說,軟實力也強大得可以。其中最主要的指標,可謂價值傳播力。應該說,美國是個樂於並善於傳播自己價值觀的國家。無論對內還是對外,美國的“價值傳播”永遠如水銀瀉地,無所不在。美國憲法對其核心價值表達直接,言之鑿鑿;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時,也將其核心價值化為鏗鏘誓言,動聽無比;好萊塢大片更是以曲折的故事、靚麗的明星、雄厚資本的包裝,向全球輸出國家的核心價值;就是在美國國民的日常生活中,這些價值也潛移默化、潤物無聲地存在著,所謂凝聚力,所指大抵如此。
  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經濟增長率全球第一,百姓生活水平空前提高。但也毋庸諱言,我們整個社會廣泛存在價值缺失的問題,表現在暴戾之氣高漲,義利衝突劇烈,道德水準令人擔憂。國家和政府自然也註意到了這些問題,長期以來以舉國之力大興精神文明建設,大眾媒體不斷推出道德先鋒重大典型以司教化之責,各個層次的學校也都開設了 “思(想)品(德)”課程,各個城市以提高道德風尚水平為目標的舉措也五花八門。
  從外交的角度,“增強軟實力”也成為我國一段時間以來的重大戰略,價值傳播則是其中的主要內容。 “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,只有永遠的利益” 固然是國與國間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,但不可否認的是,價值認同仍是國與國之間親疏的不可忽視的因素。除開利益的砝碼,國與國間價值觀的交集越多,雙方打交道的成本越低,互信越高,則是不言自明的道理。
  當今世界,國與國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以謀求雙贏格局已成大勢;而與此同時,各國之間的價值傳播行為,也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。誰都期望自己擁有更強的價值傳播力或影響力,關鍵在於,你提出的那套東西在世界上是否能獲得最廣泛的認同。
  最近,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離世,這位偉人為何在全世界擁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影響力,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課題。不論大國還是小國,不論是發達還是非發達國家,不論你有怎樣的意識形態,人們對曼德拉的評價高度一致,除了他近乎完美的人格,最重要的,還是其秉持的價值觀獲得了全人類最廣泛的認同,換言之,曼德拉的價值傳播力無遠弗屆。  (原標題:價值傳播力從哪裡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ghohiizl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